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怎么办?

时间:2017-03-12来源:互联网 作者:本站整理

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怎么办?

  近日,亚投行临时秘书长金立群女儿金刻羽成为话题人物——她被贴上的标签是“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这样的学霸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感到不知如何自处,甚至感到难受。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看似不够成功的人,也许是因为很多努力要用于克服“出身”

  出身好的学霸确实令人佩服,但不能否认“出身好”往往是其成为学霸的原因。

   引发话题的文章,是这样介绍金刻羽的:“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 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83年的她现在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 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掌门人——金立群。”

  文章还刻意强调了金立群对女儿带来的影响:“得益于父亲浓厚的文艺情结和家中良 好的英语教育,刻羽还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时就通读莎士比亚原着,随后又到了纽约的哈瑞斯曼高中继续学业。刻羽同班的14位小伙伴有12位拿到了哈佛的录取, 剩下两位分别接到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的通知,刻羽当年以哈瑞斯曼高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赴哈佛求学。”

  且不论上述介绍是否溢美之词, 仅从“哈佛”、“最年轻教授”等硬指标来看,金刻羽所取得的成就,按社会一般认知,足以“秒杀”99.9%的人。于是,很多人不免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看法, “出身这么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过得很好,但她却如此努力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让我羞愧”。形成这种认知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与那些人们熟知的官 二代、富二代的二世祖形象相比,金刻羽实在是差别太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识也不会把金刻羽的成功归结到其家庭背景本身。

  这种认识当然是有偏差的。父母教育程度较高且较为富裕的家庭,要求子女接受较高的教育,并以关注孩子学习、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舍得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本是常态才对。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溺爱过度,子女不争气——如李双江家一样。这种情况由于更具有话题性,使人们 往往忽略了,像金立群培养出金刻羽这样的例子,可能才是多数。一个证据是,每年夏天,从中国涌入美国体验美国生活和文化的中国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其 中一些学生只有10岁。他们的志向绝大多数都是进入美国最好的学校,事实上很多人成功了,像金刻羽的母校人大附中,早已是知名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这些 人的父母,大多数都是较为富裕的高级知识分子。

  家庭出身对子女成功有帮助是理所当然,但由此造成的差别应该设法消除

   这种家庭出身与子女成功的相关性合理吗?很大程度上当然是合理的。但也有人一阵见血地指出了这里的不合理之处,豆瓣知名网友翕如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那 些看似不够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聪明努力,而是当他们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聪明努力时,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来‘克服’出身的”。这样的注脚随处 可以找到,例如,家庭出身一般的学生,在“视野”、“见识”上与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往往就不具有可比性,有网友如此描述这样的差异——

   “同样是985、211大学,我还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未来会有怎样的可能。我们很乖的把时间都浪费在自 习室了,最后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但是身边有高知家庭出身的同学,自入校就努力参与学生会、通讯社、竞班干,写论文,参与交换生活动,最终走的比我 们都远很多。我们曾经以为上大学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了,但是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蛮练和身边有教练指导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这种天差 地别合理吗?高知家庭、富裕家庭更懂得如何教育子女、为子女教育倾注更多,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过得比其他人要好呢?除非 要取消家庭,否则这种差别是必然存在。也许有人会羡慕柏拉图笔下的哲人王国度,由国家来抚养教育每一个婴儿,但那很显然只是个乌托邦。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家庭背景造成人与人的差别,这个原因合情合理,不能说明这个结果就合情合理——很显然,这会导致阶层固化,让富人形成富裕的循环,穷 人形成穷困的循环——因为他们连用知识来打破差别都做不到。这显然会破坏一个社会的活力,并导致种种社会问题。所以,很多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都 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里说的教育平等,不是说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已经有很大差别 ——而是要实现教育效能的均等。

  目前,用于打破“出身不同”的办法是高考,但已经有很多问题

   在中国,实现教育效能均等的最大办法,就是高考。通过这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方案,让高知、富裕家庭学生与贫困家庭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让他们的未来 不至于有太大差距。然而,且不谈名额分配不公、各地考卷不同、重点地区异地高考无法实现等问题,在调节教育平等方面,高考能做到的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因《舌尖上的中国》而知名的安徽毛坦厂中学就是明证。这所被称为“高考工厂”的巨型高中,用“军事化管理”、“禁绝一切娱乐”、“题海战术”、“父母辛 苦陪读”等方式,让广大普通学子有了“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的机会,但这是以牺牲最美好的年华埋首在应试教育的代价换来的。

  同 样类型的高中还有着名的河北衡水中学,就高考而言,这是一所顶级中学,完全不次于金刻羽所在的人大附中,每年多达上百人能考上清华北大。但“衡水模式”造 就的人才,在持续性上有很大的疑问。相比起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知名校友辈出,衡水中学似乎从来没有公布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有网友质疑称,“没人知道 衡中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保研录取率、司法考试通过率、国考通过率、常青藤全额奖学金率、公派通过率。”

  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有 必要对衡水中学上了清华北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如果北大、清华对衡水中学的学生从招生、到大学4年的求学、大学毕业去向的跟踪数据显示,衡水中学毕 业学生大学适应性很强,学习成绩在北大、清华依旧优秀,创新意识、协作能力不差于其他同学,那么,对衡水中学的批评,就应调整为分析其教育教学管理的可取 之处;反之,如果衡水中学的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泯然众人,那么赞成衡水中学者,就该反思,不惜一切考上名校就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是否只是一个泡 影?”

  金刻羽受到的瞩目,更是放大了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的尴尬。

  而且,时代在前进,高考对一个人前途的决定性已经越来越小,那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普通家庭出身学生逆袭?

  要解决问题,国家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培训更多优秀的教师

  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经掀起过一次教育平权运动,其理论依据来自于着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报告的结论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排序,一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二是教师素质;三是学校的设施和课程。

   如前所述,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对一个人学业成就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但这方面的差别是必然会存在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校设施、课程设置一直在 进步,其造成的差别也已经较小。要想让孩子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国家可以做到也该做到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并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除此之外,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儿童学业帮助中心,为那些社会弱势家庭、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提供教育补习支持,这也是可能考虑的政策选择。在英国,政 府出钱在社区服务中心或图书馆建立早餐俱乐部、课后俱乐部,为不利家庭的孩子提供电脑和学习资料。对那些领免费午餐的孩子提供“一对一辅导”,以提高这些 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美国,政府通过“放学后计划”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教育补偿。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学校为依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进 行免费辅导与补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业上的困难,所需的经费可以由政府税收支出。

  结语

  “学校不仅仅应该提供均等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应该使学生免于遭受出身和社会环境而带来的不平等”——引自科尔曼报告。在金刻羽这样的超级学霸受到瞩目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明确什么才是“让孩子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真意。

分享到:
起点阅读网--中国人最喜欢的网站之一。
本站信息只提供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行为。
Power by Copyright 200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