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九千骑兵如何成功阻击满清十万大军?

时间:2017-03-08来源:互联网 作者:本站整理

 袁崇焕九千骑兵如何成功阻击满清十万大军

 

    主要是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宁远(今辽宁兴城)军民击败后金军进攻的城邑守卫战。史称宁远大捷。

 

    天启元年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攻占沈阳、辽阳。二年,又连克广宁(今辽宁北镇)、义州(今辽宁义县)等40余座城堡,并企图夺占辽 西和山海关。明廷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守山海关,以卫京师(今北京)。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 保关外,必守宁远。他的主张,得到前往山海关视察的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

 

    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三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袁崇焕抓紧筑城,使宁远成为关外军事重 镇。五年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派兵据守锦州、右屯及大凌河堡等地,修缮城廓,使宁远有了屏障。十月,明廷派阉党集团的高第取代孙承宗。高第怯弱无 能,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命令关外各城守军拆除防御设施,退入关内。袁崇焕申明利害,坚守不撤,誓与宁远共存亡。

 

    努尔哈赤乘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于六年正月初,率军约6万西渡辽河,直趋宁远。袁崇焕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军民共同守 城。他在将士面前刺血为书,以表守城决心,并派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分守各城门。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11门,在城内查缉□细,同时通告邻 近各地,凡见到从宁远逃跑的将士立即斩首,很快稳定了军心和民心。二十三日,后金军包围宁远,劝降遭到拒绝。次日,后金军攻城,宁远军民依托坚城,浴血奋 战。袁崇焕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发射西洋大炮,给后金军以重大杀伤。后金军以盾牌和板车掩护,凿挖城墙,被守城军民用火团烧走。在宁远处于危急时刻,辽 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麒却拥兵山海关不救。二十五日,后金军继续攻城,又遭到守城军民英勇抗击。精于骑射的八旗兵,在深沟高垒面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 特长,伤亡甚众,被迫撤军。努尔哈赤因此役失败,抑郁疽发,于八月十一逝世。

 

    此战,明军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 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 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 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 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 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 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 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 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 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但清 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 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 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 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 入中国。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金人要直到数年 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分享到:
起点阅读网--中国人最喜欢的网站之一。
本站信息只提供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行为。
Power by Copyright 200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