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闻:谁才是康熙真正钦点的接班人?

时间:2017-03-08来源:互联网 作者:本站整理
 在清代历史上,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难以解决的疑案。
 
按传承有序的周礼定制,康熙本来将长子胤礽立为太子,据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明立为太子的人,但后来康熙又因事废黜了他,原因据说是胤礽得了狂病。
    
    其实,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人,内心都有偏爱,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康熙亦不例外。他内心早有深爱之人 -------- 皇十四子胤禵。  那胤禵自幼聪明伶俐,长大后熟读经史,更兼弓马娴熟,性格宽仁大度,是个文武兼备的可造之材,因而此子深得康熙宠爱,并有意扶植栽培。在继承 爱新觉罗氏帝位的问题上,皇十四子胤禵一直是康熙内心早已认定的不二人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胤禵多些政治历练,同时也为了提升他的威望,使众大 臣心悦诚服,余下诸子无闲话可说,全力衷心拥戴他,胤禵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大军,讨伐阴谋叛乱的准葛尔部枭酋策妄阿拉布坦和西藏的策零敦多 吉卜,平息骚乱后胤禵一直奉父命驻守西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位高权重,事涉大清西部广袤疆域的安全,可谓帝国半壁江山的安危与否系于一身,康熙对 胤禵的殷切期望与良苦用心不言自明。
    
    清史记载,康熙亲自在太和殿将大将军印信授予胤禵,还朗声对随征众人训示道 :“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的指示。”康熙一席话,殷切期望与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众人心里明白,康熙是将十四阿哥胤禵当接班人培养,所以不嫌烦巨、苦口婆心,可见对其寄予厚望。皇十四子胤禵确实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选,在康熙的内心深处似乎已无人能取代。
   
    既然,立十四子为储君,既有康熙赏识,又是众望所归,那么,皇四子胤禛的李代桃僵,突然上位,就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剧情之惊悚,结局之意外,无不令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欲一吐为快,却如鲠在喉,因而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与异样诡秘之感。
    
    从卷帙浩繁、林林总总的清代史料中探烛幽微,循蛛丝马迹找出一些线索,十分耐人寻味,更使表面波澜不惊的继位一事突显潜流汹涌:自清以来,一直有人认为, 康熙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祯(胤禵别名),’御前侍卫统领隆科多擅改遗诏,将‘十四’改为‘于四,’将‘胤祯’改为‘胤禛,’不过改动寥寥两 字,但当堂将遗诏宣告出来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了,”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权臣隆科多仅仅改动两个字,就使胤禛不费吹灰之力荣登大宝,得了天 下。有人认为繁体字“於”和简化汉字“于”风马牛不相及 ,这恐怕是今人牵强附会之语。 但这一传闻自康熙去世之日起就传得沸沸扬扬、绘声绘色,似有那么几分道理和真实度,因此信者极多,很有市场,好几部影视作品都有依样呈现。 
    
    有人进一步印证这一说法的可靠性,雍正初年,刚当上皇帝不久的胤禛大开杀戒,寻找借口除掉了如日中天的隆科多和年羹尧,隆、年二人正是雍正篡位的主谋和重要知情人,雍正此举是卸磨杀驴、杀人灭口。
 
    也有学者依据正史记载认为雍正继位是合理合法的,实乃康熙煞费苦心,有意而为之举,可谓水到渠成,是理所当然的。
   
    证据一:清史记载,康熙遗诏有满、汉两个文本,当廷宣告时用的是满文本,用满语宣读,而满文中根本没有“十”和“于”字,“禛”和“祯”字的近似字。因 此,所谓篡改遗诏一事,纯属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别有用心,是某些躲在阴暗角落里舔着伤口、顾影自怜,与龙椅失之交臂者或有缘无分者的“酸葡萄”心理,羡 慕、嫉妒、恨等复杂情绪纠缠其中,孕育出此妖妄诬陷之言,漏洞百出,根本不值一驳。 
    
    证据二:有学者指出,立太子一事乃举国瞩目的大事,以康熙之精明聪查、谋略深远,大可不必闹得如此满城风雨、訾议汹汹。康熙年事已高,自感来日无多,假如 真的有意扶十四阿哥胤禵上位,应该让他在西北边境稍加锤炼,平息边患后建功即返,何必让他长期滞留戍边长达四年,以至于自己至死皇十四子也未归呢?《清史 稿·世宗实录》详细记载了康熙临终之日,召三阿哥胤祉、隆科多于病榻前,对二人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金口玉言,白纸黑字,加之有三皇子胤祉和权臣隆科多明证,雍正即位合理、合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由此可见,雍正当接班人就是康熙本意,无可置疑。

分享到:
起点阅读网--中国人最喜欢的网站之一。
本站信息只提供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行为。
Power by Copyright 200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