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妹妹单枪匹马到北京:被震撼了
18岁的表妹最近来北京学汉语,单枪匹马,来浸濡一个月。
我原先担心她过不惯这里的生活,没想到小妮子适应得挺好。干燥的气候,微污染的空气,本地食物,每天挤公交地铁,她都欣然接受,愉快地生活着。
她是我母亲最小妹妹的幼女,刚参加了高中毕业会考,美国名牌大学凭在校成绩给她留了位,预计今年下半年赴美。她家三兄妹都属于“讲英语的新加坡华人小孩”,华文不灵光,在英语的世界里却游刃有余。我没想过她会独自跑来学汉语,春节前听到消息时,挺意外。
表妹自己张罗,联系了一家商业汉语学校,在学校教师宿舍里订了单人房。
等在北京见了面,我终于有机会问她怎么想来北京学汉语。她说:“我的华文不好,去美国念大学我想学第三语文,可是第二语文(华文)都不好,再学第三语言没意思,所以需要把华语学好一点。”
上学念了至少10年华文,而且是在名校修读“高级华文”,考试年年及格,但华文真正用起来却捉襟见肘,这种尴尬大概不少新加坡学子都能够体会。表妹形容,她的华语是:讲起来不太流利,看报纸吃力,时事新闻只能看标题,书写就更困难。想想,这么多年来,报纸上不断有人撰文批评我国华文教育,对于华文水平的现状是忧心还复忧心,显然是不无原因。当然,承认不足,然后努力学习,她的精神绝对值得鼓励。
有空见面时,她会与我分享学习收获,例如更准确了解了一些华文词汇的意义与用法,学会说儿化音,像“带劲儿”、“有点儿”。周末,她自己搭公交去游长城;还约了在网上认识,报读了同一所美国名校的中国高中生聚会。
那天回来后,她向我表示震撼:中国年轻人的英语很好!
她说:“我看,我的英语应该还是比他们好一点,但他们的华文,肯定比我的华文好太多了。”
我突然发现,除了高材生力争上游的意志,除了明白中国崛起的含义外,中国青年展示的英语水平,将成为表妹今后继续认真学好华语的一大刺激。她朴素的总结提示了一个事实:新加坡人自认通晓双语,能充当中西方桥梁的设想,可能越来越成为一厢情愿的想象。
新加坡人,不能不感到警钟敲响。毕竟,贯通中西应该是新加坡的优势,语言与文化的单元化——纯西化有弊无利,不管个别人士怎么说怎么想,这是事实。
我不是教育专家,不知道华文教育能够如何提升、改善。只知道,对学习者来说,哪里不足就得在哪里下功夫苦学,学生本人或者大人老想着给他们铺设捷径,提供讨价还价的空间,合理化逃避心理,我不清楚这对改善情况有多大作用。倒是,最近在小表妹身上,我看到了积极的信号。她的选择,说明她发自内心看到了需要,然后在没有包袱,没有被迫感的情况下,平心静气地学习。
“我觉得,我有点喜欢北京。”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
我知道,她还喜欢拉丁美洲,对中东感兴趣,现在也有点喜欢中国。
18岁的她们,出生于1990年代,成长的大部分岁月里经历亚洲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在她们的成年岁月中,世界的经济重心还将继续东移。表妹眼中的北京,与其他大城市没什么两样,有优点也有不足,对中国,她既没有优越感也没有仰望心理。这里就是一个他们未来可能需要打交道的地方,可能的工作地点,她认真试着了解学习适应,以平常心对待,其实,能这样,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