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第一次走进中国北大被震撼了

时间:2017-03-09来源:互联网 作者:本站整理

2010年正值中印两国庆祝建交60周年。印度记者走进北大,近距离感受中国学生的思想,中印之间的外交渠道都在奋力抓住机会寻求突破,提升两国关系。

当我们走进把“阿鲁纳恰尔邦”当作“藏南”来研究的中国北京大学的课堂时,一名学生问我:为什么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如此负面”。印度和中国即将走过这个因特别签证问题以及诸如克什米尔、西藏、台湾等核心利益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一年,这一年也正值两国庆祝建交60周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将于本月15日到17日第二次访问印度,北京和新德里之间的外交渠道都在奋力抓住机会寻求突破,提升两国关系。寻求改善两国情感将是本次访问的重点。


  为听取中国未来舆论主导者对印度的看法,我们的记者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领袖毛泽东曾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如今,这所学府是能造就最多的中国未来亿万富翁的地方。我们走进的班级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这些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不苟言笑,讲话温和但充满强烈的自信和坚定的爱国主义意识。


  韩晓璐(音)直言不讳,她说:“我认为印中两国或许在未来能成为朋友,但不是现在。”张宇燕(音)是这个班级唯一的北京人,她写过一篇关于藏南的研究生论文却认为“阿鲁纳恰尔邦”是一个很难记住的名字。她正在研究印度媒体以准备下一篇论文。“克什米尔和藏南当前仍冲突不断,但我认为发展友谊并不是一个坏主意,”张说。但让她感到非常迷惑的是:为什么印度政府不把控一下媒体?


  在这个班级度过的一小时,让人感受到这两个亚洲最大国家之间缺乏公共交流和访问带来的影响。当前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全世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这所培养未来官员和外交人才的学府内,印度的GDP没有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学生们谈论的是一个被种姓制度割裂的古印度,以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关系日益紧张的最新态势。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印度政府无力缓解贫困问题。


  陈韬凡(音)问我们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描述的场景是否真实。“为什么政府不能对此有所作为?”这名坐在前排的学生非常关注有关印度军购和军队部署的报道,但他同样对看似不可思议的奇风异俗感兴趣,比如“印度人真的会在河里焚烧尸体吗?”


  一名学生提到中国应该学习印度的民主经验,其他学生否决了他的看法,认为在短期内中国的发展更为重要。当问及他们是否相信印度是和平崛起时,陈第一个站出来说“不相信”。学生们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印度人将中国视为威胁。

分享到:
起点阅读网--中国人最喜欢的网站之一。
本站信息只提供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行为。
Power by Copyright 2008-2018